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高18.4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2.8 厘米
1986年7月,焦作市山阳区河南轮胎厂汉墓出土
“山阳”陶罐,汉,高18.4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2.8 厘米。直领圆唇、丰肩、鼓腹,弧腹下收、平底。肩与腹部相接处阴刻弦纹两周。肩部阴刻隶书“山阳”铭文八组,书法简练、遒劲有力。直领圆唇、丰肩、鼓腹,弧腹下收、平底。肩与腹部相接处阴刻弦纹两周。肩部阴刻隶书“山阳”铭文八组,书法简练、遒劲有力。1986年7月,焦作市山阳区河南轮胎厂汉墓出土,现藏焦作市博物馆。二级文物,已完成文物保护。2021年4月12日至7月21日,汉“山阳”陶罐被洛阳博物馆借展,参加“河洛遗珍——洛阳都市圈文物联展”。“山阳”陶罐不仅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山阳故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山阳故城始建于东周时期,汉置山阳县,山阳故城为县治所在地。两汉时达到顶峰,北齐时期废弃并入修武县。山阳故城占地面积300万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约5000米。城址现存部分夯土城墙高于地面,城内未进行考古发掘,城外发掘了马作、李河、白庄等多个汉墓群,出土了大量汉代彩绘陶仓楼,可见其汉时之繁盛。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嫪(音lào)毐(音ǎi)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音yòu)驰猎恣毐。事无大小,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其中,“山阳地”即是以山阳故城为中心的太行山南麓平原地区。
《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内郡,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更名。莽曰后队,属司隶。户二十四万一千二百四十六,口百六万七千九十七。县十八:怀,有工官。莽曰河内。汲,武德,波,山阳,东太行山在西北。河阳,莽曰河亭。州,共,故国。北山,淇水所出,东至黎阳入河。平皋,朝(音zhāo)歌,纣所都。”西汉高祖二年,设立河内郡,下辖十八个县,山阳县即是其中之一。不要小看山阳县所在的河内郡,两汉时期属司隶州,即司隶校尉监管地区。司隶校尉初设于西汉武帝,负责督察“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郡)、三河(河南、河东、河内三郡)、弘农”七个郡的官吏和豪强,和刺史一样为低级监察官员,但到东汉时,司隶校尉权盖三公,因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因而时称“三独坐”。河内郡所属的“三河”地区,特别是在东汉时期“三辅”地区经济衰落之时,成为东汉王朝的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军事屏障,而山阳故城也在此时走向了巅峰。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奸诈的曹丕以山阳县的赋税换取了刘协的整个帝国,“山阳”成为刘协的食邑。刘协在这里谪居十四年而终,谥号孝献皇帝,其禅陵位于今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刘协死后山阳公又传三代而止。
关于山阳故城被废弃原因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北朝时期的东魏、西魏、北齐等王朝频繁更替,战乱不断有关。山阳故城处山区和平原交汇处,战略地位重要,可能在建城之初就是作为军事堡垒而存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使得山阳故城屡经战火,加上周边区域城市的农业条件好于山阳故城,人口大量外逃,因而逐渐被废弃。
“山阳”陶罐,其上铭刻的“山阳”铭文,不仅印证了焦作是秦汉时期的“山阳”所在,而且也镌刻着一座古城的荣光和一个人的“故国明月”。
文物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焦作 工作站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高18.4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2.8 厘米
1986年7月,焦作市山阳区河南轮胎厂汉墓出土
“山阳”陶罐,汉,高18.4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2.8 厘米。直领圆唇、丰肩、鼓腹,弧腹下收、平底。肩与腹部相接处阴刻弦纹两周。肩部阴刻隶书“山阳”铭文八组,书法简练、遒劲有力。直领圆唇、丰肩、鼓腹,弧腹下收、平底。肩与腹部相接处阴刻弦纹两周。肩部阴刻隶书“山阳”铭文八组,书法简练、遒劲有力。1986年7月,焦作市山阳区河南轮胎厂汉墓出土,现藏焦作市博物馆。二级文物,已完成文物保护。2021年4月12日至7月21日,汉“山阳”陶罐被洛阳博物馆借展,参加“河洛遗珍——洛阳都市圈文物联展”。“山阳”陶罐不仅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山阳故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山阳故城始建于东周时期,汉置山阳县,山阳故城为县治所在地。两汉时达到顶峰,北齐时期废弃并入修武县。山阳故城占地面积300万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约5000米。城址现存部分夯土城墙高于地面,城内未进行考古发掘,城外发掘了马作、李河、白庄等多个汉墓群,出土了大量汉代彩绘陶仓楼,可见其汉时之繁盛。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嫪(音lào)毐(音ǎi)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音yòu)驰猎恣毐。事无大小,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其中,“山阳地”即是以山阳故城为中心的太行山南麓平原地区。
《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内郡,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更名。莽曰后队,属司隶。户二十四万一千二百四十六,口百六万七千九十七。县十八:怀,有工官。莽曰河内。汲,武德,波,山阳,东太行山在西北。河阳,莽曰河亭。州,共,故国。北山,淇水所出,东至黎阳入河。平皋,朝(音zhāo)歌,纣所都。”西汉高祖二年,设立河内郡,下辖十八个县,山阳县即是其中之一。不要小看山阳县所在的河内郡,两汉时期属司隶州,即司隶校尉监管地区。司隶校尉初设于西汉武帝,负责督察“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郡)、三河(河南、河东、河内三郡)、弘农”七个郡的官吏和豪强,和刺史一样为低级监察官员,但到东汉时,司隶校尉权盖三公,因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因而时称“三独坐”。河内郡所属的“三河”地区,特别是在东汉时期“三辅”地区经济衰落之时,成为东汉王朝的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军事屏障,而山阳故城也在此时走向了巅峰。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奸诈的曹丕以山阳县的赋税换取了刘协的整个帝国,“山阳”成为刘协的食邑。刘协在这里谪居十四年而终,谥号孝献皇帝,其禅陵位于今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刘协死后山阳公又传三代而止。
关于山阳故城被废弃原因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北朝时期的东魏、西魏、北齐等王朝频繁更替,战乱不断有关。山阳故城处山区和平原交汇处,战略地位重要,可能在建城之初就是作为军事堡垒而存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使得山阳故城屡经战火,加上周边区域城市的农业条件好于山阳故城,人口大量外逃,因而逐渐被废弃。
“山阳”陶罐,其上铭刻的“山阳”铭文,不仅印证了焦作是秦汉时期的“山阳”所在,而且也镌刻着一座古城的荣光和一个人的“故国明月”。
文物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焦作 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