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胡人舞蹈木俑是焦作市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一组5件,都是深目高鼻的西域男子形象。木俑高 30厘米,通体白粉涂地,上施黑彩,唇部点染红彩,分别站立在长14.5厘米、宽11.6厘米的踏板之上。2、3、4、5号木俑头戴螺旋状尖顶蕃帽,络腮胡须,面带微笑,曲肘举臂,长袖荡起,动作对称协调,好似相向起舞。而中间的1号木俑从面容到表情,从发型到装束,都显得与众不同。他头戴后垂帘贴发圆帽,额前一圈卷发,唇边两撇胡髭,似笑非笑,狡黠调皮。虽然双臂残断,却还是能看出他穿着唐代半臂紧身短袖小衫,腰系过膝长袍,脚蹬黑色软靴。头部和胯部微向左侧,右脚前伸,重心后置,整个身体呈S形,好像在做独舞表演。整组木俑寓动于静,呼之欲出,表现出胡腾舞的精彩瞬间。
唐代舞蹈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软舞,二是健舞。前者表现抒情之美,是流传于中原民间的汉族传统舞蹈。源自西域的健舞则凸显矫健之美,胡腾舞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古代西域、今天的塔什干一带的民间舞蹈。大多由成年男性做独舞表演,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唐代尤为盛行。其特点是既刚毅奔放,又诙谐有趣。以蹲、踏、跳、腾的腿脚功夫见长,故名“胡腾”,多以横笛、琵琶等丝竹乐器伴奏。
唐代诗人刘言史在诗中对胡腾舞表演者的装束、舞姿做了生动描写: “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
在这组舞蹈木俑身上,既有胡服又有汉袍;既有独舞也有对舞,仿佛带我们回到那个堂皇瑰丽的伟大时代,重温夜深欢宴丝竹鸣、人声鼎沸歌舞喧的场面。这是艺术与生活的相互适应,更是西域与中原交流往来、彼此碰撞的精彩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