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阿联酋、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的十八家博物馆及文化机构的馆长、亚洲艺术部主任及策展人,受上海博物馆之邀齐聚云端,借助网络及多媒体平台,对博物馆的现状和未来展开了一场云上对话。
此次对话是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进行的,疫情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也包括我们所热爱的博物馆行业。国际博协5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疫情的冲击下,全球83%的博物馆将大幅消减活动项目,30%的博物馆将裁员,13%的博物馆可能会永久关闭为探讨当前形势下博物馆如何应对,个馆之间如何相互连结,彰显博物馆联盟的力量,上海博物馆发起并主办“博物馆的力量——国际博物馆人云上对话”,该对话由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承办、支持。
上海博物馆杨志刚馆长表示:新冠疫情使大家只能守在各自的城市里,但我们举行这样一次特殊的连接,借助互联网,是以我们共同拥有的博物馆核心价值,用我们对人类、对社会、对文化的那份美好情感和期待,进行一次非常时期的对话,分享疫情下的经历、观察、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关切。
与会者指出,受疫情影响,各大博物馆纷纷闭馆,短则不到两个月,长则半年。令人欣慰的是对话人所在博物馆正在陆续恢复开放中,如上海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分别于3月、6月开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计划于8月恢复迎客。重新开放后,各馆参观量仅允许恢复到原接待量的25%。虽然,有观点认为观众量的下降营造了博物馆理想的观展环境,但博物馆公众接待的大幅下降所带来的连锁问题却是深层次的,例如财政困境和人员缩减。
令人欣慰的是,博物馆正在陆续恢复开放中,如上海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分别于3月、6月开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计划于8月恢复迎客。重新开放后,各馆参观量仅允许恢复到原接待量的25%。“这是不可持续的营收模式,尤其是经历了强制闭馆的三个月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国际部主任马昌说,上周的好消息让他们松了口气:英国艺术、文化和遗产行业将获得15.7亿的政府经济援助,帮助这些行业“度过新冠危机”。“这次投资规模史无前例,也是一场及时雨。”
二十一世纪以来,博物馆界都在寻求一种能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定义。疫情作为一个契机,使全球博物馆人从本体出发,重新梳理博物馆存在的社会意义。
美国盖蒂信托基金主席、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古诺认为,当下世界在充斥着危机和重塑的共同文化中被紧密地牵引到一起。“可能正是在这种疾病大流行的时间里,博物馆更能够帮助确认我们所共有且互通的人性。博物馆使我们与万里之外、千年之前的人相连接,不论我们是在当下的巴黎、上海、孟买还是洛杉矶,或是在《汉谟拉比法典》的发现地——伊朗古城苏撒。”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美国汉庭顿图书馆、博物馆和植物园的中国园
过去数月,人们的行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制约,大量的博物馆项目不得不移师线上,这无疑加速了博物馆数字化的探索。数字环境下,博物馆的传统属性会被颠覆吗?如何发展出有效的博物馆线上策略?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姚进庄说,“我认为博物馆的线上项目必须超越将原本线下内容,如讲座等,直接放到网上的模式。过去两个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制作了一系列影片。每周推出一集,每集10分钟,10分钟是一个让人容易接受的容量。比较新鲜的是,我们要推广的不止是往常介绍的文物艺术品,而是要强调每一集来自其他行业的特别嘉宾。比如,我们请了一位医生嘉宾,他讨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关于我们需不需要担心不同的人在触摸一件文物时会传播病毒。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系列影片,达到一个效果:除了专业的艺术研究人员外,有很多其他非文化、非艺术的专家,也可以对文物有很独特的理解,他们的观点也可以对大家有所启发。”
7月15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阿联酋、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的十八家博物馆及文化机构的馆长、亚洲艺术部主任及策展人,受上海博物馆之邀齐聚云端,借助网络及多媒体平台,对博物馆的现状和未来展开了一场云上对话。
此次对话是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进行的,疫情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也包括我们所热爱的博物馆行业。国际博协5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疫情的冲击下,全球83%的博物馆将大幅消减活动项目,30%的博物馆将裁员,13%的博物馆可能会永久关闭为探讨当前形势下博物馆如何应对,个馆之间如何相互连结,彰显博物馆联盟的力量,上海博物馆发起并主办“博物馆的力量——国际博物馆人云上对话”,该对话由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承办、支持。
上海博物馆杨志刚馆长表示:新冠疫情使大家只能守在各自的城市里,但我们举行这样一次特殊的连接,借助互联网,是以我们共同拥有的博物馆核心价值,用我们对人类、对社会、对文化的那份美好情感和期待,进行一次非常时期的对话,分享疫情下的经历、观察、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关切。
与会者指出,受疫情影响,各大博物馆纷纷闭馆,短则不到两个月,长则半年。令人欣慰的是对话人所在博物馆正在陆续恢复开放中,如上海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分别于3月、6月开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计划于8月恢复迎客。重新开放后,各馆参观量仅允许恢复到原接待量的25%。虽然,有观点认为观众量的下降营造了博物馆理想的观展环境,但博物馆公众接待的大幅下降所带来的连锁问题却是深层次的,例如财政困境和人员缩减。
令人欣慰的是,博物馆正在陆续恢复开放中,如上海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分别于3月、6月开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计划于8月恢复迎客。重新开放后,各馆参观量仅允许恢复到原接待量的25%。“这是不可持续的营收模式,尤其是经历了强制闭馆的三个月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国际部主任马昌说,上周的好消息让他们松了口气:英国艺术、文化和遗产行业将获得15.7亿的政府经济援助,帮助这些行业“度过新冠危机”。“这次投资规模史无前例,也是一场及时雨。”
二十一世纪以来,博物馆界都在寻求一种能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定义。疫情作为一个契机,使全球博物馆人从本体出发,重新梳理博物馆存在的社会意义。
美国盖蒂信托基金主席、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古诺认为,当下世界在充斥着危机和重塑的共同文化中被紧密地牵引到一起。“可能正是在这种疾病大流行的时间里,博物馆更能够帮助确认我们所共有且互通的人性。博物馆使我们与万里之外、千年之前的人相连接,不论我们是在当下的巴黎、上海、孟买还是洛杉矶,或是在《汉谟拉比法典》的发现地——伊朗古城苏撒。”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美国汉庭顿图书馆、博物馆和植物园的中国园
过去数月,人们的行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制约,大量的博物馆项目不得不移师线上,这无疑加速了博物馆数字化的探索。数字环境下,博物馆的传统属性会被颠覆吗?如何发展出有效的博物馆线上策略?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姚进庄说,“我认为博物馆的线上项目必须超越将原本线下内容,如讲座等,直接放到网上的模式。过去两个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制作了一系列影片。每周推出一集,每集10分钟,10分钟是一个让人容易接受的容量。比较新鲜的是,我们要推广的不止是往常介绍的文物艺术品,而是要强调每一集来自其他行业的特别嘉宾。比如,我们请了一位医生嘉宾,他讨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关于我们需不需要担心不同的人在触摸一件文物时会传播病毒。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系列影片,达到一个效果:除了专业的艺术研究人员外,有很多其他非文化、非艺术的专家,也可以对文物有很独特的理解,他们的观点也可以对大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