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博物馆成立于1965年,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是以文物收藏保管、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公益性国有事业单位。现馆址自1996年迁入至今。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单位、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市廉政教育基地,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2020年申报国家二级博物馆工作已启动。
馆区占地2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由主展厅、临展厅、文物库房、技术用房等组成,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内设陈展(陈列展览)部、社教(社会教育)部、保管部、保卫科、后勤科、办公室、人事教育科、修复室、征集部、学术研究部等部室。现有藏品15598件,其中一级文物28件,二级文物178件,三级文物2444件,主要类别有瓷器、陶器、石器、玉器、书画、铜器、钱币、杂器等8项。其中“镇馆之宝”汉代陶楼享誉海内外。
自1989年起至今,馆藏元代戏曲雕砖俑、汉代陶楼、元代出行仪仗俑等特色文物先后赴新加坡、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展出。汉代陶楼参展2010上海世博会、2014年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2018年沙特阿拉伯“华夏瑰宝”展、2019年国家博物馆“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两次参展日本“三国志”展。焦作出土的元代戏曲雕砖俑入选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目前,我馆汉代陶楼等藏品分别在中华世纪坛、深圳、成都等地参加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的全国巡展等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均藏有焦作出土的特色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维也纳大学、日本国立奈良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瑞士苏黎世大学、瑞士联邦高等理工大学多次来馆参观或进行课题调研。
焦作市博物馆自2009年起实施对公众免费开放。现有“山阳印记--汉代陶楼综合陈列”、“窑火神工--馆藏瓷器精品展”、“山之阳--焦作古代历史文物陈列”、“山阳石刻陈列”4项基本陈列。展出文物555件(套),较集中地展示了焦作地区古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底蕴。其中“汉代陶楼综合陈列”是2019年度全省优秀陈列展览。此外,馆内每年还举办多项临时展览。2016—2018年连续三年被河南省文物局评为三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结果优秀格次、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先进集体。
自2012年起,陆续编撰出版《焦作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获第六届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一等奖)、《元代新德茂墓出士文物科技保护及其相关研究》等五本学术书籍。2018年出版首部中英双语《山阳印记——汉代陶仓楼综合研究》,获2018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20年我馆获得河南省文物局授予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此外,每年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活动。
在中华传统节日、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期间,对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开展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其中“小小讲解员”是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品牌项目。自2016年起创办,迄今已举办五届,培训了一支200余人的中小学生队伍。每年6月份面向社会招募,通过对孩子们进行授课模拟、展厅实训、竞赛考核等方式,提高其历史文化水平和表达能力,增进中小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该项目于2019年6月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河南省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我馆与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联系密切。一是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二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三是为教师提供上岗培训的历史文化教育现场课。2019年我们首次启动“送展进校园 军营 乡村”活动,以图片展结合文物仿制模型、介绍科研书籍相结合的方式,对在校生、部队官兵、孤残儿童、贫困村留守儿童等进行古代历史文化普及教育,宣讲文物科技保护知识和《文物保护法》。自2019年起,每年都会与焦作市儿童福利院、驻焦部队开展活动。
焦作市博物馆成立于1965年,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是以文物收藏保管、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公益性国有事业单位。现馆址自1996年迁入至今。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单位、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市廉政教育基地,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2020年申报国家二级博物馆工作已启动。
馆区占地2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由主展厅、临展厅、文物库房、技术用房等组成,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内设陈展(陈列展览)部、社教(社会教育)部、保管部、保卫科、后勤科、办公室、人事教育科、修复室、征集部、学术研究部等部室。现有藏品15598件,其中一级文物28件,二级文物178件,三级文物2444件,主要类别有瓷器、陶器、石器、玉器、书画、铜器、钱币、杂器等8项。其中“镇馆之宝”汉代陶楼享誉海内外。
自1989年起至今,馆藏元代戏曲雕砖俑、汉代陶楼、元代出行仪仗俑等特色文物先后赴新加坡、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展出。汉代陶楼参展2010上海世博会、2014年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2018年沙特阿拉伯“华夏瑰宝”展、2019年国家博物馆“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两次参展日本“三国志”展。焦作出土的元代戏曲雕砖俑入选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目前,我馆汉代陶楼等藏品分别在中华世纪坛、深圳、成都等地参加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的全国巡展等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均藏有焦作出土的特色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维也纳大学、日本国立奈良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瑞士苏黎世大学、瑞士联邦高等理工大学多次来馆参观或进行课题调研。
焦作市博物馆自2009年起实施对公众免费开放。现有“山阳印记--汉代陶楼综合陈列”、“窑火神工--馆藏瓷器精品展”、“山之阳--焦作古代历史文物陈列”、“山阳石刻陈列”4项基本陈列。展出文物555件(套),较集中地展示了焦作地区古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底蕴。其中“汉代陶楼综合陈列”是2019年度全省优秀陈列展览。此外,馆内每年还举办多项临时展览。2016—2018年连续三年被河南省文物局评为三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结果优秀格次、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先进集体。
自2012年起,陆续编撰出版《焦作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获第六届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一等奖)、《元代新德茂墓出士文物科技保护及其相关研究》等五本学术书籍。2018年出版首部中英双语《山阳印记——汉代陶仓楼综合研究》,获2018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20年我馆获得河南省文物局授予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此外,每年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活动。
在中华传统节日、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期间,对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开展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其中“小小讲解员”是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品牌项目。自2016年起创办,迄今已举办五届,培训了一支200余人的中小学生队伍。每年6月份面向社会招募,通过对孩子们进行授课模拟、展厅实训、竞赛考核等方式,提高其历史文化水平和表达能力,增进中小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该项目于2019年6月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河南省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我馆与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联系密切。一是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二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三是为教师提供上岗培训的历史文化教育现场课。2019年我们首次启动“送展进校园 军营 乡村”活动,以图片展结合文物仿制模型、介绍科研书籍相结合的方式,对在校生、部队官兵、孤残儿童、贫困村留守儿童等进行古代历史文化普及教育,宣讲文物科技保护知识和《文物保护法》。自2019年起,每年都会与焦作市儿童福利院、驻焦部队开展活动。